健康科普

Health Science Popularization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科普 > 疾病预防

乙肝疫苗并非“一针保终身”!出现这种情况需要补接种

发布时间:2023-06-10




患上乙肝的人,他们大多沉浸在自己的自卑里。因为怕身边的人会介意,不敢一起吃饭,不敢一起玩乐,不敢和喜欢的人表白。尽管小心翼翼,但还是收到了很多嫌弃的目光。


现实中很多人都把乙肝当做“洪水猛兽”,仿佛谁患上乙肝,谁就是一个行走的肝癌传染源。


乙肝,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约8600万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约2800万为需要治疗的乙肝患者



看到这,或许有人懵了,这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就是乙肝患者吗?这俩还真不是一回事。



一提到传染性,估计很多人就瑟瑟发抖了,但其实传染并没有那么容易。



乙肝病毒传播主要通过3种方式: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血液传播:这个是有条件的,需要通过双方血液的接触才可能引起传播。



性传播:含有乙肝病毒的精液、阴道分泌物都具有传染性,但这也不是必然的,只是比正常人感染的机会增多而已。


母婴传播:有的胎儿会在母亲子宫内感染,有的则是在出生时接触了母体血液或出生后接触含乙肝病毒的乳汁和唾液被传染。但目前可以通过母婴阻断技术,生下健康的宝宝。



至于大家最担心的问题,和乙肝患者一起吃饭,其实是不会传染的


因为乙肝病毒是一种只喜欢肝细胞的病毒,它没有办法进入口腔、食道和胃肠道的细胞,人体消化道里也缺少病毒生长繁殖所需的物质。


吃进去的乙肝病毒会被胃酸杀死,随着粪便排出。


即便它们偷溜进了血液,数量也微乎其微。而且成人的免疫系统也不是吃素的,完全有能力消灭这些病毒。



至于接吻,如果对方牙齿和口腔没有黏膜破损或口腔溃疡导致的出血,一般也是不会传染的。


共用水杯传染的概率也极低,这个概率就好比国足踢进世界杯夺冠。


握手、拥抱、咳嗽、打喷嚏……这些日常接触就更不会传染乙肝病毒了。



患上乙肝,很多人就会自动脑补离肝硬化、肝癌不远了,它们三确实是存在着一定关联。



但从乙肝到肝硬化再到肝癌,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大概需要10-30年的时间


如果能在乙肝时期,进行积极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或者保肝消炎的治疗。在肝纤维化发生时,进行抗纤维化的治疗。


同时密切关注乙肝病毒定量HBV-DNA(这个指标可以直接反映到多少个病毒)对症下药,及时控制,就不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很多时候乙肝症状并不明显,时有时无,持续的时间也不一样,因此不少人错过了治疗时机,导致病情恶化。所以若发现自己身体有不对劲的情况,一定要立马预约医生,好好检查。






乙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只需做好两件事就不会让它有可趁之机。



乙肝疫苗是最重要的预防手段,而新生儿时期是最佳注射疫苗时机。


在出生后24小时内(最好在12小时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同时在另一部位接种乙肝疫苗第1针,出生后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再次接种第2针和第3针。



如果你幼时没有接种,现在补打乙肝疫苗也还来得及,同样都是接种3针。第2针距第1针一个月,第3针距第1针六个月。


乙肝疫苗的有效期一般是15年,可以定期查体抽血化验。如果乙肝表面抗体大于10(数值越高越好),理论上讲不会再得乙肝了,但是小于10,说明保护性不够,需要追加疫苗


张文宏: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一般来说,完成三针疫苗接种后6个月内检测乙肝两对半,就能够知道免疫接种是否成功。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否接种,也可以通过乙肝两对半检查来得到答案。


检查结果以阴性和阳性区分,不同的组合代表不同的意义。



担心大家看不明白,小编把常见的化验单结果整理了下:



恭喜你,这是最好的结果。提示体内没有乙肝病毒,同时已具备了对乙肝的免疫力



未感染过乙肝病毒,但也意味着没有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需要及时接种乙肝疫苗,给自己更好的保护。



是指表面抗原阳性,E抗体、核心抗体阳性。病毒复制处于较低水平,但仍不可掉以轻心,需定期检查。生活上不宜过度劳累,避免饮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



是指表面抗原、E抗原阳性,核心抗体阳性。这时敌强我弱,病毒在快速大量复制,需就诊进一步评估肝功能、肝纤维化情况、有无肝脏肿物形成等,接受专科用药治疗、改善生活方式。



曾经,乙肝一度是中国人头顶上的乌云,但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逐渐拨云见日,它已在我们掌控之内。


冷知识我国明确禁止在考取公务员、儿童入学、成人入职体检当中检测乙肝,防止因歧视剥夺一个人正常受教育和工作的权利。若遇到不公,请一定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权利。


遏制对乙肝的恐慌,需要我们多一些科学的了解,目前仍有部分人对乙肝存在认知的误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改变这些误区吧。



误区一:根据“大三阳”“小三阳” 判断病情的轻重




我们经常说的“大三阳”、“小三阳”指的是乙肝五项检查的两种结果,仅能反映乙肝病毒在体内存在的状态,不是判断病情轻重的标准。 

临床诊疗时还需要结合肝生化学指标、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即乙肝病毒基因)、肝脏彩超、肝脏纤维化检查等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误区二:乙肝感染者生育的小孩都会得乙肝


乙肝母婴阻断在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功。我国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已全面推广联合免疫,即在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的措施,同时我们可以对高病毒载量的孕妇在妊娠中晚期采取抗病毒干预,随着联合免疫等措施的实施,乙肝感染者的新生儿保护率可达95%以上,感染乙肝的几率大大降低。我国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1~4岁、5~14岁和15~29岁人群HBsAg流行率分别为0.32%、0.94%和4.38%。与1992年比较,分别下降了96.7%、91.2%和55.1%。


误区三:肝功能指标正常=肝脏正常


肝功能指标正常,并不能说明肝脏就没有病变,很多肝炎甚至肝硬化患者血清转氨酶呈波动性,一次检查不一定能发现问题。比如,肝硬化的患者当处于代偿期时,肝功能也可以完全正常;一个小肝癌患者,他的肝功能可以完全正常的。因此我们应同时进行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即乙肝病毒基因)、甲胎蛋白(AFP)、血常规、影像学检查、肝硬度或肝脏组织活检等综合评估病情。

值得注意的是,转氨酶升高受多因素的影响(如用药、劳累、饮酒等),不用因偶尔一次升高而过度担忧,可多次检查以确认。

需要特别注意:根据2022版最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下列情况即使转氨酶正常,只要血清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即乙肝病毒基因)阳性者。建议抗病毒治疗:

(1)有乙型肝炎肝硬化家族史或肝癌家族史;

(2)年龄>30岁; 

(3)无创指标或肝组织学检查,提示肝脏存在明显炎症(G≥2)或纤维化(F≥2);

(4)HBV相关肝外表现。例如:乙肝相关性肾炎等。

另外,临床确诊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无论其转氨酶和HBV DNA 水平及 HBeAg阳性与否,均建议抗病毒治疗。



误区四:没有症状不需要定期检查


没有症状不代表肝脏没有损伤。通常情况下肝脏的代偿能力很强,乙肝患者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病毒与人体处于共存状态,病毒仍可在肝脏内复制。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治疗,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 

携带病毒时间越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几率越大。定期检查才能达到有病及时治疗、无病有效预防,从而大大减少乙肝病情恶化的情况发生。 




误区五:治疗期间不需要定期监测随访


慢乙肝治疗不是仅靠药物治疗就一劳永逸了。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随访,以便及时了解抗病毒治疗的疗效、用药依从性,以及耐药情况和不良反应,并针对性地调整治疗方案。 
服用核苷(酸)类药容易发生耐药,及时监测可预防并处理耐药发生;注射干扰素会出现血常规、内分泌等异常情况,应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减量或停药。



误区六:甲胎蛋白升高就要发生肝癌了


甲胎蛋白(AFP)升高对早期筛查肝癌很重要,但并不是其升高就代表一定是肝癌,例如肝脏有明显炎症时,AFP 也可升高。
临床上诊断肝癌需要结合肝癌高危因素、影像学特征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等作出判断。



误区七:抗病毒对治疗乙肝没作用


乙肝的治疗往往需要长期口服药物或1-2年的干扰素治疗,导致有人认为抗病毒对治疗乙肝不起作用。


对部分适合条件的患者应追求临床治愈,抗病毒治疗可以延缓肝硬化、肝癌发生进展,且干扰素在治肝防癌上更有优势。






误区八:HBV DNA转阴后可自行停药




抗病毒治疗需要结合血清转氨酶水平、乙肝病毒DNA、乙肝五项、肝组织病理检查等多项临床指标确定是否可以停药。 

擅自停药可能会导致病毒控制不佳、病毒耐药、病情加重甚至肝衰竭而造成严重后果。HBV DNA转阴后,应追求临床治愈,能更好地预防肝癌发生。




误区九:乙肝治疗需要终身吃药,不能治愈 

不少患者认为乙肝需要终身服药,不能彻底治愈,为此而苦恼,其实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实现了临床治愈,达到了理想重点,实现了人生转折。

对于乙肝患者来说,临床治愈就是可以长期停药,并且通过各种检测方法都无法测出你是乙肝患者。

临床治愈需要满足四个方面的要求:首先病毒HBV-DNA持续低于检测下限;接着还要满足表面抗原(HBsAg)的阴转;肝功能保持正常;最后彩超等其他手段检测出肝组织学没有其他病变,才能算临床治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