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机构加强能力建设服务百姓健康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实录全文)
发布时间:2022-09-30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新华社记者
我们知道,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享受到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请问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方面作了哪些工作?后续将如何继续推进?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
焦雅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相关文件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请问,目前这一新机制建设情况如何?政府在推动构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谢谢。
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季晶
总台央视新闻中心记者
文化建设是医院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文化建设在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进程当中起到什么样的重要作用?谢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俊
中新社记者
2018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请问医疗机构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到医院治理各环节,提高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方面我们有哪些做法?谢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党委书记
管仲军
中国青年报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华书记。“一老一幼”健康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是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请问医院在为妇女和儿童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健康服务、推进妇幼保健学科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努力?谢谢。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
华克勤
中国日报记者
我们知道,自2017年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规划设置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全国一共依托了22家医院设置了12个国家医学中心。请问天坛医院在国家医学中心的建设方面作了哪些工作,为广大患者带来了哪些好处?另外,你们作为国家医学中心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面,提升基层医院服务能力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谢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党委书记
管仲军
谢谢您的提问。我们医院也承担着国家医学中心的建设任务,围绕着国家医学中心的功能和使命,我们全力推动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优质医疗资源扩容的两线作战。医院党委领导组建了工作专班,已经建立了国家医学中心的相关制度和人才储备机制。临床神经科学转化医学中心的建设,在北京已经进入了选地规划阶段,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正在有序推进,虽然硬件建设还没有完成,但是我们的服务已经到了患者的身边了。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已经逐步向区域医疗中心的依托医院派驻了临床专家。据统计,今年9月份以来,我们派了神经学科专家40多名,我们要求这些专家要在当地工作一周,开设专家门诊、手术会诊、联合查房等等,把高水平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送到基层。我们派驻这些专家全是实打实的大专家。这样的话,能真正地实现神经系统疾病的疑难重症患者在当地就可以得到治疗,尽量少一些患者和家属往北京跑,这也是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带给患者最直接的好处。
同时医学科技创新也是国家医学中心承担的重要任务,我们也加快了科技创新的步伐,力争用科技创新的成果来解决患者更多的难题,用科技创新的成果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比如我们研发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治疗产品,不但可以帮助基层的医生快速、精准地决策,让患者在当地就能得到“天坛标准”的诊断和治疗,同时也通过产品对天坛医院专家的理念、思路的学习,还可以帮助基层医生了解相关疾病的最新指南,提升他们对疾病的理解和认识,这也就相当于把天坛医院一个个专家派到患者的身边,更好地服务百姓的健康。谢谢。
健康报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三明考察时提出,“要努力做到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请问,万荣县人民医院在落实这个改革目标的时候采取了哪些举措,进行了哪些探索?谢谢。
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民医院院长
董永凯
凤凰卫视记者
改善医疗服务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意,请问近年来在改善医疗服务方面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对于患者来说又有哪些切实的感受呢?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
焦雅辉
谢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求我们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卫生健康系统的同志们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更加满意的卫生和健康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一手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和医联体的建设,增强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可及性。另外一方面,我们抓需求侧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反映比较突出、比较强烈的问题,我们通过改善环境、优化流程、提升质量、保障安全、促进沟通、建立机制、科技支撑等措施,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和明白就医。
近年来,我们在全国推广预约诊疗、多学科诊疗、临床路径管理、优质护理服务、日间手术、分娩镇痛等等一系列改善医疗服务的举措,在基层医疗机构为慢性病的患者开具长期的处方,就是一张处方可以延长到两个月、三个月,减少长期用药的慢性病患者往返奔波于医疗机构和家庭之间。特别是在疫情期间,长期处方的政策惠及了更多的慢性病患者。我们同时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和智慧医院的建设,用互联网的技术来延伸医疗服务的时间和空间,让优质的医疗服务能够到患者的身边。同时,着力加强儿童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儿童大病的救治。还有解决老年人看病就医过程当中的“数字鸿沟”问题。另外,在健康扶贫工作中,我们把农村贫困人口大病救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针对“一老一小一贫”等弱势群体,增强其就医获得感。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50%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都开展了预约诊疗服务,有超过4800家医院能够提供精准的分时段的预约诊疗。另外,有2000多家的医院提供多学科诊疗的服务模式,我们知道多学科诊疗主要解决就是疑难危重疾病,解决诊断难的问题,确定最佳治疗方案。同时,接近60%的三级公立医院,还有36%的二级公立医院都开展了日间手术,日间手术国家一级推荐的目录超过了700项,通过日间手术的模式,我们有效的缓解了手术难的问题。另外,我们在推广分娩镇痛的试点工作,从我们的统计来看,试点医院分娩镇痛率从2017年的28%上升到了53%,应该说这项工作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应。另外,我们以五大中心,就是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高危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以“五大中心”为重点提升急诊急救的能力,全国“五大中心”的建设超过了1.4万个,在挽救患者的生命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通过这一系列的改善医疗服务的具体举措,有效的增强了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谢谢。
中国网记者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农村地区贫困的原因,县级医院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如何发挥好县医院作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防范农村地区群众因病返贫,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谢谢。
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民医院院长
董永凯
谢谢您的提问。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抓住三个切入点,防范群众因病致贫返贫,为促进共同富裕保驾护航。
一是从“看得起病”切入,织牢就医减负保障网。坚持眼睛向内,深入推进县医院控费、降耗,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落实到位,群众个人支付比例持续下降。
二是从“看得好病”切入,打好提升能力主动仗。在坚持“三级联创”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医疗机构“对标一流、实做赶超”活动,持续建强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开展医务人员“以考促学”活动,考业务、练本领,锻造医术精湛的过硬队伍;开展了“互联网+医疗健康”活动,实现了京城、省城名医与患者“屏对屏”“面对面”,让群众不出远门就能看上“大专家”、享受好服务。
三是从“防得住病”切入,营造全民健康新风尚。我们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治小病、管慢病、防大病,为群众筑起健康屏障。以健康小屋、健康小院、健康小喇叭、健康小讲堂、健康小分队“五小”全民健康促进行动为抓手,促进“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从源头上降低因病返贫发生率。先后在公园、广场建成健康小屋17个,配备体外除颤仪等;组建健康小院42个,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依托“村村响”喇叭,加强健康知识科普;开展健康小讲堂宣传活动,发放限盐勺等健康礼包;组织健康小分队“传乡情、送健康”,为农村群众上门义诊,稳稳地托起了群众的健康梦。谢谢。
江苏广电荔枝新闻记者
我们知道人才是医院发展的“灵魂”,请问一下地方政府在选拔培养以及留住优秀的医务人才,尤其是年轻的医务人员方面出台了哪些政策?谢谢。
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季晶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讲的特别好,人才是医院发展的灵魂,我用三个关键词来回答您的提问。
一是生态。近年来我们我们持续打出卫生人才五大新政的“组合拳”。第一个,连续三年引进了65个“临床医学专家团队”,把医学大咖“请进来”。第二个,不断升级“姑苏卫生人才计划”,把年轻的优秀人才“留下来”。第三个,开展青年骨干人才“全国导师制”培训计划,让优秀年轻医生“走出去”。第四个,大力实施“名医工作室”,为多点执业创造更优环境,让本地名医“动起来”。五是创新设立继续教育进修学院,将基层一线紧缺人才的短板“补起来”。通过系列化的政策安排,一个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医疗卫生人才生态体系已然形成。
二是平台。一流人才必须要有一流的高层次平台。苏州作为服务人口超1600万的城市,新建、在建一批三级医院,在此基础上,我们加强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合作,共建大学、临床医院、研究中心等高层次平台,为高水平人才的汇聚提供了平台支撑。同时,苏州的“一号产业”生物医药,为卫生人才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了产业支撑。
三是温度。我们为不同类型的人才“画像”,为他们“私人定制”精准贴心的政策。在职业成长的各环节提供各种国内外进修机会,各类科研项目资助等。在安家落户方面,提供可以背包入住的人才公寓或者购房补贴等等。
“十四五”期间,苏州还将加大引才的力度和广度。人到苏州必有为,我们已经栽好梧桐树,就等凤凰来。谢谢。
北京日报记者
这个问题提给王俊院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健康科普越来越关注,请问北大人民医院在鼓励医务人员做科普,推进健康促进方面有怎样的做法?又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怎样的计划?谢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俊
感谢您的提问。做好健康科普,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对于改善人民健康水平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落实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的关键。但是,目前网络上的一些健康科普的文章,大都不是出自医生、护士这些专业人士之手,所以质量很难保证,无法真正满足大众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作为大型公立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一直把健康科普作为体现医院公益性的重要抓手。
我们的做法主要包括:首先,梳理我们医院诊疗流程,让医护人员在门诊可以处处做科普。比如优化门诊的布局,增加一些宣传屏幕和宣传材料。我们也鼓励我们大夫在门诊看病的时候多花一点时间给病人进行个体化和针对性很强的健康教育;启用互联网医院门诊,远程指导患者用药、康复、健康管理等等。同时,我们也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让医生护士时时做科普,我们医院专门设立健康教育的经费,把科普纳入绩效考核和评优评先。我们医院开通院级和主要学科的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融媒体健康传播矩阵。邀请医院的专家利用这些媒介传递科学、准确、高水平、专业性极强的医学科普知识。并且我们也和媒体搭建一些科普平台,让我们的医生护士能够更多的甚至人人都参加科普活动。我们聚焦媒体的资源,加强沟通交流,共同策划了很多品牌性的活动,并且在科普的内容、渠道、技术方面为我们的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帮助,鼓励全院医务人员都能够积极参加到健康科普的活动中去。
目前,我们医院有数十名国家级和北京市级健康科普专家。我们要求著名专家100%的参加科普活动,我自己每年都要参加多次不同层面的健康科普活动。去年我们医院参与媒体的科普近万次,累计受众超过亿人次。我们也打造了一些知名科普品牌,很多都口口相传,我就不一一说明了。我们许多著名教授和中青年专家所制作的一些很好的科普作品在网上广为流传和转载。
今后我们医院将进一步夯实互联网健康科普主阵地,推动优质健康科普资源精准的推送,同时还将利用医院建院105周年契机,出版全学科的科普图书,打造人民医院科普知识库,培养更多致力于健康科普的主力军。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近些年来,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普遍开展了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用切实的举措为患者就医提供便利,想问一下医院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优化了哪些流程,患者有哪些切实体会?谢谢。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
华克勤
感谢您的提问。2015年起,全国卫生系统连续启动了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经过六年的持续推进,逐步营造了诊疗更加安全、就诊更加便利、沟通更加有效、体验更加舒适的医疗环境,形成了区域协同、信息共享、服务一体、多学科联合的医疗服务格局。
近年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根据行动计划要求,积极改善医疗服务水平,已在推进全预约诊疗服务、智慧医院建设、提升服务品质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具体表现在:
第一,门诊全面预约。医院自2018年起实施全门诊、全时段、全号源预约诊疗管理;实现妇科超声、肺部 CT、核磁共振等医技检查项目网上全预约,有效缩短了患者的预约等候时间,解决了门诊“三长一短”(挂号付费时间长、候诊时间长、检查预约时间长、看诊时间短)难题。
第二,就诊服务一站式。2015年起,医院门诊启用一站式自助服务系统。结合信息化与互联网医院建设,逐步开展辅助检查预约、出入院患者快捷支付等便民服务。对于复诊患者,互联网医院实现了网上问诊、随访、网上处方、远程会诊等功能,使患者有效减少了往返医院次数。
第三,强化细节服务。自2011年起,医院便已逐年开展旨在提升医疗服务品质、提高患者就诊体验度的细节服务举措征集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改善医疗服务的初心与使命。
第四,加强组织建设。医院从患者角度出发,成立患者服务中心,搭建“您说我改”患者问题处理平台,并开设“红房子在线”患者服务热线,及时回答和回应患者关切,优化服务流程。同时,医院成立患者联合会,从体验方角度出发,构建“患者联手为患者”的服务提升模式,促进医患和谐。谢谢。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时间关系,我们最后再提两个问题,请继续提问。
南方都市报N视频记者
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深化医改的热词。请问近年来我们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以及给群众看病就医带来了哪些便利?谢谢。
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民医院院长
董永凯
感谢您的提问。县域医共体关键在于“共”,成效在“共”,最终要实现县域医共体的共管共治、共融共强,为此,我们坚持区域一体的改革风向、同质服务的基本要求、惠民利民的医改目标,重点采取“六统一”的工作措施。
一是统一行政管理。优化整合资源,将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整合成一个独立法人的紧密型医疗集团,形成了“一盘棋、一股劲、一路通”的健康服务格局。
二是统一人员管理。医疗集团对全县医务人员统筹使用、合理轮岗,“哪里需要往哪搬”,充分发挥了人才优势、团队合力。
三是统一资金管理。建立财务集中管理、分户核算、层层把关的工作模式,实现了资金统筹调配、集中力量办好事。
四是统一业务管理。设定统一的质量管控标准,实行统一业务培训、临床路径、护理服务和远程医疗,有效解决了过去医疗机构单打独斗、医疗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五是统一药械管理。实行医共体的药械统一目录、议价、采购、配送和结算,做到了同城同药、同质同价,药价平均降幅6%以上,实实在在惠及于民。
六是统一绩效管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医疗质量、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绩效进行科学考评,并将考核结果与薪酬挂钩,奖优罚劣,激发活力。
通过“六统一”管理,县乡医疗机构实现了一体化、集团化、信息化、均等化、便民化发展,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以上,门诊次均费用下降5.8%,患者负担平均下降260元,群众看病专家多了、跑腿少了;方便多了、花钱少了,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县域医共体建设红利。谢谢。
总台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记者
我们都知道,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治建设和综合监督。我想了解一下,在地方政府来讲,在这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最近几年随着医疗机构的体量数量不断增加,在监督方面又出现哪些难点,如何来克服?谢谢。
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季晶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关注老百姓的就医安全,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目前,苏州卫生机构总数超过4000个,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确实体量数量不断地增加,新业态也在不断地涌现,监管难度不断加大,为基层执法带来较大的挑战。下面,我用“四个加”介绍一下我们的工作。
一是以“法制+”完善医疗监管制度。苏州将医院法治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来抓,出台《关于加强公立医院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一个要求”,落实“两个机制”,即医院党委书记和院长要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要求。不断完善医患矛盾调处机制,全面实行依法执业、诚信管理员制度。将法治建设工作纳入医院绩效考核体系重要指标,使医院法治工作机制“建起来”,学法普法“活起来”,医患关系“亲起来”,法治管理“兴起来”。
二是以“信用+”激发行业诚信自律。开展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实施医疗机构信用等级评价和信用报告制、建立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等多种信用机制,来加强医疗卫生行业全域全程监管。
三是以“互联网+”提升监管效率效能。一方面,在市县纵向间和部门横向间实现互联,两级卫健、公安、医保、市场等部门建立综合监管协调机制,公检法等部门协同实行涉医违法案件查办联动机制,健全监管长效机制的建设。另一方面,在信息系统间和数据信息间实现互通,建立卫生健康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对医废、医疗辐射等在线监测应用管理率达到100%。
四是以“长三角+”突出区域协同联动。建立跨区域重大案件会商督办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等等,探索对跨地区无证行医失信行为开展研判、预警,实现精准打击。
通过这“四个加号”,探索创新卫生健康综合监管精准治理,管出了安全,管出了效率,也管出了活力。苏州探索的现代卫生综合监管体系建设经验,也被国务院医改办列为全国医改重大典型经验之一,并且推广全国。我们也将以此为鼓励,进一步深化在法治建设和综合监管上的工作。谢谢。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谢谢以上几位嘉宾。今天的发布会,六位嘉宾为我们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卫生健康全行业和地方政府一起不断加强能力建设,服务百姓健康的有关情况,再次感谢各位。
我们今天的发布会是“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专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最后一场,从4月份开始到现在,我们一共是举办了21场专题新闻发布会。我想,这21场发布会背后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大以来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体现了卫生健康行业十年来守护百姓健康的工作实践。借此机会,也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我们这些工作的关注和报道。后续我们还将继续召开卫生健康系统例行新闻发布会,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