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Health Science Popularization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科普 > 疾病预防

4月防病提示:人间四月天,疾病别沾边

发布时间:2024-04-01


四月疾病风险提示

四月芳菲,嫣然绽放!四月正是人们外出踏青、春游的好时节,但百日咳、新冠等呼吸道传染病仍多发,小编在这里为您送上一份“健康宝典”,提示您应注意新冠肺炎、呼吸道传染病、诺如病毒感染、手足口病、狂犬病、布鲁氏菌病、野生植物中毒及花粉过敏等。

 呼吸道传染病

“清明时节雨纷纷”,四月天气变化反复,将增加呼吸道疾病的传播风险,常见的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麻疹、风疹、猩红热等。


健康提示


(1)对有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如流感、麻疹、水痘、流腮和风疹等,按相关接种要求及时和全程接种疫苗。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遮掩口鼻,若双手接触了呼吸道分泌物应立即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3)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


(4)学校及幼托机构应加强晨午检,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人,着重防范呼吸道聚集性病例或暴发疫情。

 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该病病程较长,典型病例可表现为持续2—3个月的咳嗽,故称为“百日咳”。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各年龄人群均可见百日咳发病,其中无免疫史的婴幼儿发病风险更高。患儿年龄越小,出现并发症和重症的风险越高,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百日咳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尤其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学校、幼儿园和医疗机构等人群密集场所。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对婴幼儿来说,感染百日咳的父母或其他同住人员是主要传染源。


健康提示


(1)及时接种疫苗。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是预防百日咳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可有效降低感染发病和重症病例发生风险。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儿童应在3、4、5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次含百日咳成分疫苗。适龄儿童应及时、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未接种儿童应尽快补种。


(2)规范佩戴口罩。佩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可有效减少病原体传播。家长出现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近距离接触照护婴幼儿时应科学佩戴口罩,降低婴幼儿的感染风险。


此外,公众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常通风,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肘或纸巾掩住口鼻,注意合理作息、适当的体育锻炼。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当前新冠感染处于低水平波动态势,应继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健康提示


(1)建议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或者18-59岁患有较严重基础疾病人群、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高风险人群等重点人群按条件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优先推荐接种含XBB变异株抗原成分的新冠疫苗。


(2)做好日常防护,科学佩戴口罩,注意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咳嗽礼仪,居家和工作场所定时开窗通风,做好居室日常卫生。


(3)加强个人健康管理。日常要密切留意家人和自己的健康状况,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不适症状时,避免带病上学或上班,视情况及时到附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就医途中全程佩戴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4)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建议非必要不外出,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不参加聚集性活动,外出全程佩戴口罩。感染者居家期间减少与同住人员近距离接触,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必要时及时就诊。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腹泻,传染性强,极易通过食物、水传播,也可接触病人排泄物或者呕吐物以及产生的气溶胶等方式传播。目前仍处于诺如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托幼机构和中小学聚集性疫情频发。


健康提示


(1)保持良好的手部卫生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


(2)注意饮食卫生,喝开水,烹饪食物要煮熟,生熟食品要分开。


(3)使用含氯消毒剂及时处理患者呕吐物及排泄物,并做好环境消毒。


(4)学校及托幼机构应做好晨检和因病缺课病因追踪工作,发现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要求患病学生及时离校隔离治疗,并按规范进行消毒处理;一旦出现聚集性发病和突发疫情时,应及时向辖区疾控中心报告,在相关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疫情调查和处置。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经呼吸道飞沫、粪口途径等方式传播,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每年的4月至7月是我省手足口病的主要流行季节,进入4月份以后,我省手足口病例数可能会上升。


健康提示


(1)接种EV71疫苗能预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要洗手,勤洗澡;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打喷嚏、咳嗽时注意用纸巾遮掩口鼻,并应及时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3)家庭常备“84”消毒液,注意室内外环境卫生,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奶瓶、奶嘴及孩子常用的餐具应经常彻底清洗消毒。


(4)3岁以下儿童是重症手足口病的高危人群,且易出现手足口病重复感染,流行季节不宜去室内游乐场或共享玩具区。


(5)手足口病患儿一旦出现呕吐、嗜睡、皮肤发花、出冷汗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拖延治疗或误诊易使患儿发展成为重症病例,甚至导致死亡。


(6)幼托机构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制度、通风消毒等措施,发现病儿及时隔离上报,做好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的发现、应对和处置。

 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病死率几乎100%。春季猫狗等动物进入发情期,是狂犬病发病的高发期。随着天气回暖,民众的外出活动增加及衣衫减少,被犬只咬伤后,易造成皮肤破损。


健康提示


(1)科学管理宠物,饲养宠物的家庭应办理养犬登记证,及时主动给宠物接种疫苗,同时圈养好自己的宠物,不要随意遗弃。


(2)在外出遛狗时,应使用犬链、嘴套、犬笼等,以便控制犬类的活动范围和行为,避免犬伤人事件的发生。


(3)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和流浪动物,不要挑逗、玩弄猫、狗等动物,不要打扰在进食、睡觉或看护幼崽的猫、狗,不要让动物舔舐皮肤伤口。


(4)被猫、狗等动物咬伤后应及时前往就近犬伤门诊处理伤口。


(5)相比之下儿童被咬伤更为危险,被咬的伤口深而严重,部位越靠近头、颈、面、手部越危险,需要特别重视,必须严格冲洗伤口、注射免疫球蛋白和选用更高效的疫苗并按程序接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病例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植被丰富的丘陵地区,如东南沿海地区,雨量丰沛、气候湿润,山地和丘陵,海拔、地理地貌、水系水利以及森林、植被、土壤、农作物生长,加上人们的生产、生活均为病毒的传播提供相应条件。


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虫叮咬史。主要途径为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引起病毒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偶有报道,主要为直接接触危重病人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等引起的传播。



健康提示


(1)尽量避免在蜱虫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尽量不要穿凉鞋。 

 

(2)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可维持数小时。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3)野外工作、旅游的人员在回到家后最好上下检查一遍身体,尤其是头皮、腰部、腋窝、 股沟和脚踝下方等部位是否有黑痣样的赘生物。  


(4)有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是否有蜱虫叮咬史。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懒汉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患布病的家畜是人类感染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我省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羊。


健康提示


(1)要到正规、没有布病疫情的羊场购买羊只,定期对羊群进行检疫和免疫接种。


(2)饲养家畜要圈养,人畜分居,避开水源,不要散养和混放。对饲养过牲畜的场所应进行消毒,特别是出现牲畜流产时,要避免直接接触流产物和死胎,应立即对其进行彻底消毒处理。


(3)饲养牛羊、接羔、挤奶、清洁圈舍时应做好个人防护,穿着工作服,佩戴口罩、橡胶手套等防护用品,并经常消毒、换洗。劳作后要彻底清洗手部,注意个人卫生。


(4)注意饮食安全,不要喝生奶、不吃半生不熟的肉及内脏;牛奶、羊奶要煮沸后饮用;吃涮锅、烧烤时,要把肉煮熟透了再吃;做饭做菜时砧板做到生熟分开。


(5)从事牛羊饲养、收购、屠宰加工、兽医等行业的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穿着防护服装,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医治。

 野生植物中毒

近期,气温逐渐回升,野生植物生长旺盛,吃货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应谨防误采误食中毒。


健康提示


(1)外出郊游时不要采摘、购买、加工和食用不熟悉或来源不明的山野菜、野果及菌类。


(2)不要采摘卫生环境较差的区域及公路周边的野菜、蘑菇。


(3)注意饮食安全,生食野菜应清洗干净,对不宜生食的野菜,需要经浸泡、蒸煮、烹调等处理。


(4)食品生产经营者要严把原料关,不采摘、不加工、不经营不认识的野菜或蘑菇。


(5)若食用野生植物发生食物中毒要及时就医。

 花粉过敏

山花烂漫之时,花粉过敏高发,对于易过敏人群,应做好个人防护。


健康提示


(1)减少户外时间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尽量避免在花粉浓度较高时段(如晴天、多风天)外出,减少花粉的吸入量。花粉高峰期,如遇大风天气,应关闭室内门窗以减少花粉逸散。


(2)外出郊游时最好带上抗过敏药品,穿长袖衣服,佩戴口罩和眼镜,避免与花粉直接接触。户外活动结束回家后,要及时更换外衣,并洗脸、漱口、清除鼻腔分泌物。


(3)若感到皮肤发痒、全身发热、咳嗽时,应马上离开此地,及时到医院诊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