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Health Science Popularization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科普 > 健康生活

有关乙肝知识的10问10答!这些干货快转发、收藏!

发布时间:2022-07-27 来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乙肝知识问与答

早发现,早治疗,乙肝知识划重点!

01如何早期发现乙肝?

     

 想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可以尽早在医院抽血查乙肝标志物,即乙肝两对半。

02乙肝疫苗一定要打够三针?

     

     接种乙肝疫苗后一般都会产生抗体。有研究表明,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后约有30%~40%的人产生抗体,第2针后约有60%~70%的人产生抗体,第3针后90%以上的人都产生了抗体,因此全程接种3针后,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的几率更大。

03日常生活接触

一定会感染乙肝病毒吗?

     

     不一定。乙肝病人或病毒携带者的唾液、尿液、血液、胆汁及乳汁中均可含有HBV,日常用品(如牙刷、指甲刀、剃须刀、玩具等)若被污染也可引起HBV传播。即主要依靠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

04乙肝都会发展成肝癌吗?

     

     乙肝进展三部曲包括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肝癌,但并不是每位乙肝患者都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经过积极抗病毒治疗和定期随访,大多数患者可以延缓病情进展。

05乙肝能治愈吗?

     

     急性乙型肝炎是可以彻底治愈的,但是慢性乙型肝炎目前在临床上还没有彻底根治的特效药物。

     慢性乙肝和许多慢性疾病一样,是一种慢性、长期性、进展性的疾病。当下治疗的主要策略是定期检测,规范治疗,最大程度地控制病情,以减少慢性疾病给患者生命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虽然目前应用的核苷类的抗病毒药物和干扰素等等有明确的抗病毒疗效,但也仅是控制病毒的复制、达到延缓疾病进展的目的,不能彻底从体内清除乙肝病毒。若要彻底根除乙肝病毒,还需要机体良好的免疫应答才能达到效果。

06“两对半”与“大小三阳”

分别是什么?


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筛查俗称“两对半”。


包括:

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Ab: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HBeAg:乙肝病毒e抗原

HBeAb:乙肝病毒e抗体

HBc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常见检测结果和说明的问题如下:

     “两对半”检查结果仅仅代表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状态,疾病状态、病情轻重还要根据临床体征、肝功能、HBV病毒载量等一系列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判断。

07乙肝病毒携带者

不可结婚生育?

     

     可以结婚,但婚前最好要检测血中的乙肝抗原抗体系统,即“两对半”。如结果均为阴性,最好去补种乙肝疫苗。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必须注射乙肝疫苗。

08母亲HBSAg阳性

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

能够完全保证不感染乙肝吗?

     

    

      任何疫苗的预防效果都不是100%的,因此,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在接种乙肝疫苗后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地预防。

     如果新生儿规范地使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至少绝大部分新生儿可免受乙肝病毒感染。有研究表明,对HBsAg、HBeAg双阳性和HBsAg单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同时使用“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比单独使用乙肝疫苗的效果好(最佳使用时间为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

09什么人群易感染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生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者中,分别有90%和25%~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者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


     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多为围生期或婴幼儿时期感染。

10乙肝患者平时该注意什么?


忌辛辣 辛辣食品易引起肝胆气机失调,消化功能减弱。


忌烟 烟中含有尼古丁等有毒物质,能损害肝功能,抑制肝细胞再生和修复。因此乙肝患者必须戒烟。


不宜饮酒 酒精在肝脏内代谢,会破坏肝细胞的正常酶系统,使肝细胞坏死。


忌滥用抗生素与激素 “是药三分毒”,药物对肝多有损害。乙肝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合理用药,谨慎用药。


忌过多食用蛋白饮食 乙肝患者由于胃黏膜水肿、胆汁分泌失调等原因,消化吸收功能降低,食用过多蛋白质会引起消化不良。


忌高铜饮食 患者肝功能不全时,体内铜的平衡不好调节,而铜容易在肝脏内积聚。肝脏内存铜过多,可导致肝细胞坏死并引起肾功能不全。故肝病患者应少吃海蜇、乌贼、虾、螺等含铜多的食物。


忌生活不规律 “三分治七分养”。充足睡眠、合理营养、规律生活,每天坚持适度运动,劳逸结合。


忌恼怒、悲观、焦虑等负面情绪 负面情绪不利于肝脏健康。


少吃剩饭剩菜与发霉食物 剩饭剩菜中含有亚硝酸盐,可进一步转换成亚硝胺;发霉食物中含有黄曲霉素。以上均是诱发肝癌的高危因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