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资讯 > 热点新闻

世界首创生物人工气管移植

发布时间:2019-05-06

  
     2017年6月22日,唐都医院耳鼻喉科应用世界首创生物人工气管移植术,为一名喉气管狭窄患者成功实施手术,帮助患者摆脱插了6年的气管套管,这项创新技术为广大喉气管狭窄或缺损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56岁的患者范女士,6年前因反复咽痛、咳嗽、发热和气短来唐都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入院后突发窒息,紧急切开气管才救回一命。后经气管镜检查发现,范女士喉及颈段气管狭窄长约6厘米,CT显示喉软骨和气管环大部分被破坏,诊断为“喉气管狭窄,复发性多软骨炎。”虽然保守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但要终身带着气管套管生活,不能经口鼻呼吸,说话无法发出声音,这样的生活让范女士苦不堪言。

 
      唐都医院耳鼻喉科崔鹏程教授介绍,喉气管狭窄或缺损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致残性疾病。一般的喉气管狭窄或缺损,通过手术切除病变部位,将正常部位气道吻合后均能治愈,但狭窄或缺损长度超过5厘米时,则无法实施端端吻合,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面对这一难题,国际上的最新做法是同种异体移植,即器官移植,将捐献者的气管埋植在前臂皮瓣下或大网膜内,经过一段时间的血管化后使其存活,再取出移植到喉气管内,填补缺损。但这项技术有很大的局限性,即患者需要应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机体对移植气管的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众所周知,会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感染,诱发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造成肝、肾、消化道等器官损害,所以迫切需要研发一种不用免疫抑制剂的移植技术。

        崔鹏程教授和他的团队经过4年多的潜心研究,在世界上首创不用免疫抑制剂移植治疗新技术,即生物人工气管移植术。该技术将捐献的气管经组织工程和器官保存方法处理,在去除气管黏膜免疫原性的同时保留了软骨活性和软骨环的完整性。一期手术将处理过的气管埋植在患者颈部肌肉内使其血管化成活,二期手术再将其移植至喉气管狭窄或缺损处,重建呼吸道,整个治疗过程不需要应用免疫抑制剂。
        新技术研究成功后,亟待解决问题的范女士成为了该成果受益的第一人。2017年3月16日,崔教授团队为其实施了一期手术,3个月后CT扫描证实埋植气管完好,无排斥和吸收。6月22日,实施二期手术,术中组织病理学再次证实埋植3个月的软骨存活,无排斥和吸收迹象,术后8天经CT扫描证实,移植气管软骨环存活,管腔通畅。目前患者已能经口鼻呼吸,健康状况良好。
     崔鹏程教授认为,生物人工气管移植术的研发及在临床上的成功开展,切实为长段气管狭窄或缺损患者带来福音。更重要的是,这种去除免疫原性的同时保留主要功能细胞活性的思路,也为其他类似组织器官的移植提供了重要借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