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20-04-08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初步胜利,中国共产党坚强而英明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及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勇敢“逆行”驰援湖北之人民战疫精神,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令人难以忘怀的是,中医药在抗疫中的优异表现和突出贡献,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民族文化的自信。
效果显著
中医药阻击新冠病毒广受好评
抗疫伊始,中央的战略部署中就蕴含了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思想,使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有效方药和中成药得以及时推广,从而大幅度减少了轻型和普通型向重型、重型向危重型发展,治愈率提高、病亡率降低。3月23日,国新办举办新闻发布会,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介绍,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这一突出成效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
据报道,抗击疫情期间全国中医药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一是4900余名中医药人员驰援湖北,约占援鄂医护人员总数的13%,其中有院士3人、专家数百名,援助队伍规模之大、力量之强前所未有。二是轻症治疗和恢复期治疗中医药早期介入,重症、危重症实行中西医结合,制定了相应的治疗规范和技术方案。三是筛选出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等有明显疗效的“三药三方”。事实证明,在中医队伍只占13%、面临种种压力情况下,取得如此疗效,那该是中医人付出多大的辛劳才有的!这些工作和效果,展示了古老中医的青春活力,为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带来新的企望。
复杂性生态学系统思维
中医药学何以妙手回春
中医药文化跟其中华文化母体一样底蕴愈厚、韵味愈醇,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一文化形式的产生确实非常古老,其表达方式甚至难以为现代人理解,但作为中华先贤认知人的生命整体、身心奥秘和人与外界关系的一种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论和实践论高度统一的文化范式、文化体系,却有着超越时代的先进之处。
第一,中医药学遵循复杂性系统思维的规律,把人的生命、整个身心乃至身心整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等)之间的关系视为一个复杂的超巨系统,这个系统的典型特征就在于其结构—功能的整体性、质—能—信息关联运行的开放性。
第二,中医把人的身体看成一个有生命的系统。现代科学初步了解到,生命功能具有整体突现性,机械解构的基因、碱基对、核苷酸等并不能够完全揭示其机理。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中医还把这个活的生命体看成是一个有意识(情志)的生命体。中医尽管没有细菌、病毒这些实体性科学概念,但它知道,病毒细菌作为“外邪”“外淫”“异气”“戾气”进入有意识的人体之后,根本不同于它们在单纯实验室(甚至无意识的活体小白鼠体内)或纯自然环境里的功能态,同样的药物对它们的作用并不等同。
第四,从中药生产看,无论是汤剂还是颗粒或胶囊,均按照中药“君臣佐使”的原则配伍炮制而成,针对症状及其病证(包括季节气候饮食及患者体质等而不只是外表病象)展开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增强的生态性、生命性治疗,并配之以情志调节。这与西医药的方法论和技术路线有很大差异。仅仅关注以确定的化学成分精准地修正病毒或细菌的基因结构甚至某几个碱基对,这种典型的原子主义思维往往重蹈还原性甚至降阶性、损伤性的诊治技术路线。
第五,从中药使用看,中医不做小白鼠试验,也很少有关涉太复杂伦理问题的人体试验,它的前提是活生生的有七情六欲的人,一切疾病都在这样的活体及其内微环境与外部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因此调节这些关系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和灵魂——中医的阴平阳秘、五行生克、五脏六腑、经络穴位等及其决定的辨证论治和药物性味归经体系,都无不归宗于此。
显然,西医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恰恰缺乏这些。所以毛泽东主席曾说,中西医结合,关键的问题在于西医学习中医,这应该是有道理的。当然,中医药的显效机理并非这么简单。既然承认系统科学、复杂性思维、生态学乃至生命科学、身心科学等是最先进的科学,那么如果能够把这些现代科学综合起来,或许能成为我们理解中医药奥秘或魔力的科学基础。
如此看来,中医药与现代科学并不矛盾,它的科学性、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及面向未来和全人类健康的实践性等都毋庸置疑,绝不负“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这一美誉。
中华文明的瑰宝
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尽为人知的儒释道三家文化构成中华文明的主体架构,另有墨家、名家、农家、武家、兵家及杂家等,更重要的还有“医家”文化——它渗透在儒释道兵武农各家之中,甚至形成各具特色的中医流派,加上具有基本相同的生命和天人整体观的其他各少数民族医学,可谓蔚为大观。
显然,中医药不仅是独立的中华文化形态,而且是具有一定辐射性、渗融性的文化要素。它不仅辐射到中华文化的其他领域和要素,甚至成为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中华文化母体的思想滋养。中医药体系中的认知和诊疗模式源于中华文化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修养论和践行论。
中华文化借助中医药文化的实践致用性而成为具有“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实践理性特征的实学文化,中华文化本质上就是“中华实学”。中华实学不仅包括常说的理学实学、气学实学、心学实学以及事功实学、实测实学等,更包括旨在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身心健康水平的“医药实学”——中医药学及其养生健康文化。
这就决定了,中医药文化只有在中华文明范式的框架内才能获得合理的阐释和精到的理解;相反,领悟了中医药文化的世界观和思维范式,也就初步摸到了中华文明的精髓之所在。因此,中医药文化无愧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和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双创”弘扬
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正值中国抗疫初步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时,世界各国却开始了疫情肆虐。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了世界人民的安康,中国人民愿意与世界各国分享抗疫经验,其中之一就是发挥中医药作用、中西医结合抗疫的成功经验,国际社会对此纷纷给予积极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原则理念。在对外交往中他曾指出,“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以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许多国家民众广泛认可。”在这次抗疫斗争中,他多次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鼓舞人们更多更好地运用中医药来提高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
因此,我们要遵循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医药宝库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坚持古为今用,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中医药法规、中医药发展政策举措、中医药管理体系,以及适合中医药发展的评价体系、标准体系。加强中医古籍、传统知识和诊疗技术的保护、抢救、整理,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强化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力争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有所突破。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弘扬中医药及其健康养生文化,在不断夯实健康中国之文化根基的同时,更加自信地“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