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资讯 > 行业动态

医防融合:如何从效果图变成实景图

发布时间:2020-06-04

医防融合从效果图变成实景图需要政府部门主导,全国一盘棋

 

医疗机构积极主动在院内、院外,从理念、体系到临床、科研等各方面推进医防融合,真正做到深度融合、科学融合、有机融合

 

构建预防与医疗一体的公共卫生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应具备综合性职能,既有医疗服务、人才培养的职能,同时还具备全国范围内病例直报、数据监测及科学研究职能

 

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但长期以来,我国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缺乏有效联动,防治分离。医防之间的这道裂隙,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尤其突出。

 

  围绕如何修补医防裂隙,让医防融合从效果图变成实景图,《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施秉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思考。

牢牢把传染病防治的社会职能发挥好

 

     《瞭望》:医院感染病科是新发、突发传染病时的前沿阵地。战疫归来对感染科的地位和作用是否有新的认识?

 

       雷光华:确实有新的认识。感染病科承担的预防诊疗任务,包括所有以传染病为代表的感染性疾病,不过大家过去更多关注慢性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等,现在大家逐渐意识到未来全球、全人类最大的威胁可能来自突发新发重大急性传染病。因此,感染病科的临床诊疗能力、疾病预防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的提升就更为重要,尤其需要提升传染病的危重症救治能力。

 

     施秉银:感染病科将来怎么建设是一个新命题。它原来不叫感染病科,叫传染病科。近年,由于疾病谱变化等原因,几个较大传染病基本都已控制,医疗卫生行业其实是把感染病科的作用、定位逐渐下调。感染病科的科室职能也随之转型,由原来主要是传染病救治变成以诊疗发热、感染等疾病在内的大内科职能。这从疾病谱变化的角度讲是对的,因为科室没有病人就没法生存。

 

  但现在的问题是,传染病是人类永远面对的疾病。假定像SARS、新冠肺炎这样的传染病一旦发生,如果没有足够人员应对,相关研究也不充分,就可能带来较大问题。所以,未来感染病科如何建设还需思考、安排。

 

      《瞭望》:你对未来感染病科的发展有何设想?

 

       施秉银:首先感染病科不能没有,无论从医院还是从国家层面讲,这个专业学科都要有。在学科保留的前提下,其未来发展模式要变,或者说该学科的规模不一定要发展得多么大,但必须牢牢把传染病防治的社会职能发挥好。

 

     雷光华: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湘雅医院危急重症学科群迅速反应,重症医学科、感染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控制中心、急诊科等多学科协作,在危重症患者救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疫情过后,湘雅医院还将在危急重症患者救治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支持。目前,湘雅医院已布局成立包括危急重症医学中心在内的首批5个优势学科集群(中心)。这5个中心均聚焦临床医学领域重大前沿问题,在新兴交叉领域和重点战略领域发挥团队作战、联合攻关优势,以实现交叉融合、联合创新、协同发展,切实提高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症的诊疗救治能力。

 

首先要做到医院内的医防融合

 

      《瞭望》:医院感染病科如何跟疾控部门联通、互动,让医防融合得到落实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未来该如何加强医防融合?

 

       施秉银:公共卫生跟传染病防治密切相关。从2003SARS发生到现在,我认为公共卫生的作用仍没有最大程度发挥出来。这可能跟现行机制有关:病人发病后首先是在医院就医发现,公共卫生机构要靠医生上报才能了解相关信息,如果医生在没有完全搞清楚之前上报,公共卫生机构可能认为医生上报的信息不对,但要等到医生完全明确后再上报,这个时间差又可能太长,所以我估计未来公卫人员和临床医生之间应该有比较多的融合、交叉。

 

       雷光华:医和防本来就不能完全分割开来,所谓医中有防,防中有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做好医疗救治很重要,预防院内传播、控制院内感染也很重要。

 

  新冠肺炎疫情同时表明,大型综合医院实际上是新发传染病的前沿哨点,因此医院早期预警能力非常重要。

 

  从这个角度讲,若要做好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的融合,首先要做到医院内的医防融合。湘雅医院专门设立了传染病管理办公室和卫生应急办公室,负责医院传染病防控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紧急医学救援等。湘雅医院和相关公司合作开发了传染病监测报告管理系统及院感控制系统,通过与疾控部门建立定期风险评估、信息沟通机制,较好地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面监测预警、快速风险评估及科学应对处置。

 

  同时,医院也要与疾控机构加强沟通,增进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两个体系在理念、工作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总体来说,医防融合从效果图变成实景图需要政府部门主导,全国一盘棋。医疗机构积极主动在院内、院外,从理念、体系到临床、科研等各方面推进医防融合,真正做到深度融合、科学融合、有机融合。

 

     “构建预防与医疗一体的公共卫生体系

 

      《瞭望》: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哪些短板?

 

       李为民:主要是4个短板:综合性医院对突发传染病的警觉与处置能力欠佳,传染病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有待提高,突发传染病发生后的医疗救治硬件及物资保障能力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的支撑条件还需改善等。

 

     施秉银:传染病疫情发生后的医疗资源如何有效利用、社会力量如何有效发挥作用等也值得思考总结。目前能看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存在不少问题,社区全科医生能力还需加强,全民健康意识也还没有跟上。总而言之,现在的基层还没有真正强起来,尤其是在公共卫生这一块,这些都需要在未来做出相应安排。

 

      《瞭望》:你对未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有何考虑和建议?

 

        施秉银:我在想是不是应考虑把公共卫生的一部分职能下放到医院。比如说直报系统的末端配置放到医院,这样发生感染类情况后,临床医生可以和公卫机构共同决定如何处理。

 

  其次,应考虑医疗机构和公卫机构两家一起建立预警系统。现在信息发展已经比较完善,通过大数据每天都可以了解到一些特殊的诊疗情况,一旦出现异常马上就可以介入。

 

  此外,还要加强医疗机构对传染性疾病的甄别能力,提高临床医生的传染病甄别水平。

 

       李为民:首先,可考虑构建预防与医疗一体的公共卫生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应具备综合性职能,既有医疗服务、人才培养的职能,同时还具备全国范围内病例直报、数据监测及科学研究职能。

 

  其次,加强综合性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从健全应急预案、应急演练与定期培训等入手,掌握对不明原因聚集发病的认知、上报、处置流程和防护操作规范。健全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建设中的早期预警作用,强化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中的综合救治作用,强化在公共卫生与医疗救治高水平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中的引领效用等。

 

  最后,加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研究平台建设。不断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一旦发生不明原因传染病,可迅速从病原学层面挖掘、探究,同时加快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并配套疫苗、抗体及小分子药物等研发创新平台,整合医、卫、研、企资源,促进产业创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