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疾控的十年之变,取得了哪些工作进展与成效?
发布时间:2022-06-24 来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国家卫生健康委6月17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疾病防控工作进展与成效。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首先向大家通报近期出台的卫生健康重要政策文件情况。一是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增加权威健康科普知识的供给量和覆盖面,为人民群众准确查询和获取健康科普知识提供便利。二是印发《医疗机构门诊质量管理暂行规定》,明确门诊质量管理工作体系和机制、规范门诊质量管理要求,提出医疗机构要明确挂号有效时间、合理安排患者复诊的次序、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等具体要求,改善群众就医体验。三是印发《2022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提出2022年要持续提升纠风工作治理水平,做好疫情防控领域纠风工作,开展医疗领域乱象治理,打击医药购销领域非法利益链条,推进纠风工作落实。以上是近期情况通报。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副局长
雷正龙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制、体系建设、策略措施,重大疾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谢谢雷局长。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谢谢。
总台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记者
刚才雷局长也提到了,疾控体系是保障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保障着公共卫生安全。我想问一下,近十年以来,我国的疾控体系能力建设是有着怎样的变化和提升?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副局长
雷正龙
谢谢您的问题。目前,全国有国家、省、市、县四级疾控中心,这四级疾控中心总共有3376家,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5.8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各级疾控机构的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总台央视新闻中心记者
我们国家在非典发生之后建立了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目前这套系统运行的怎么样?在这次新冠疫情防控当中起到什么样的重要作用?谢谢。
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冯子健

谢谢您的提问。非典之后,2004年我们国家建设了一套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同年上线运行,到现在这套系统已经安全稳定运行了18年。多年来,这套系统有效的运行,使我们有效降低了传染病的漏报,显著提高了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这个系统及时性从诊断到报告,时间间隔已经降到了4个小时,报告效率是非常高的,报告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改善。这个系统及时侦测传染病暴发信号,来指导各级疾控机构对各种各样疫情暴发进行调查处置,起到了非常好的帮助作用。及时完整和相对来说比较高质量的数据收集,也非常有利于我们实时监控传染病的任何变化和它的发展趋势。这对我们控制传染病起到很大的信息支撑作用。这一系统现在已经覆盖了全国几乎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这个系统来开展传染病的报告、监控和数据分析研判的工作人员用户已经有了35万户。
新京报记者
我想问一下,因为这次疫情之后,大家对接种疫苗也是非常熟悉了,我们国家为了预防重大传染病,在免疫规划方面也是走过了40多年。近十年来,在这项工作上有没有一些进展?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
吴良有
非常感谢您对免疫规划工作的关注。免疫规划是我国卫生事业成效最为显著、影响最为广泛的工作之一,我国当前实行的免疫规划制度,由政府免费向居民提供免疫规划疫苗,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已达到15种,覆盖人群以0-6岁儿童为主。免疫规划政策的实施,对于传染病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接种疫苗,保障健康”的观念可以说深入人心。通过多年努力,我国免疫规划工作成效显著。
新华社记者
我们常说身心健康除了身体上的健康,还要心理上的健康,精神卫生工作非常重要。请问我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如何?能否满足群众的需求?谢谢。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陆林

谢谢新华社记者的提问,也谢谢你对这个问题的关心。过去十年,我们国家精神卫生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精神卫生工作纳入了法治化轨道。在2013年5月份,中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从法律层面对社会、政府还有每个公民关于精神卫生相关工作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规定,也为很多部门之间的协作,还有全社会关注这个问题奠定了法律基础。
中国日报记者
耐药是当前结核病防治工作的一大难点,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都很大,请问四川省是怎样破解这一难题和挑战的?谢谢。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徐斌
谢谢您的关心和提问。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结核病俗称“痨病”,“致富十年功,痨病一场空”。四川作为结核病防治人口大省,发病人数多,耐药突出。按照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总体要求,四川从“十二五”开始大力推进相关工作。
南方都市报记者
慢性病在中国的疾病负担里面占到90%,请问过去十年中国的慢性病负担有什么样的变化?是否找到了应对慢性的有效策略?还有什么问题是要应对的?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
吴良有
谢谢您的问题。正如你所说,慢性病是常见病,是影响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疾病。在过去十年,我们在推进慢性病的综合防控方面,累计建成了488个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和千余个省级示范区,各级地区政府对于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多部门在环境整治、烟草控制、身体活动促进、医疗保障救助等方面联合行动,将慢性病防控工作和当地的社会、文化建设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的支持性环境,引领各地工作创新和发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记者
近年来,国家相关政策和文件当中经常使用“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作为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核心指标,我们为什么要使用这个指标呢?它的意义是什么?同时,我国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与其他国家相比情况如何?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
吴良有
谢谢您非常专业的提问。世界卫生组织将发生在30到70岁的死亡定义为“过早死亡”,过早死亡率是指每个人在30到70岁之间死亡的概率。之所以要关注过早死亡,是因为30到70岁的人群是社会重要的劳动力人群,劳动力人口的过早死亡,会极大影响社会生产力的水平,阻碍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慢性病是导致人群过早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慢性病预防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慢性病预防、治疗、康复、管理等各方面成效的综合性指标。从2016年我国颁布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开始,“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已经成为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重要发展指标。2021年,我国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这四类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为15.3%,这意味着每个人在30到70岁之间死于四类重大慢性病的可能性为15.3%。与2015年18.5%相比,下降超过了3个百分点,降幅达到了17.3%,这个年均降幅接近全球平均降幅的3倍。我国重大慢性病的过早死亡率低于印度、俄罗斯等金砖国家,但仍高于美国、日韩等发达国家。我们将继续以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为核心指标,积极推动慢性病的防、治、康、管整体融合发展,不断减少因慢性病导致的劳动力损失。谢谢。
香港中评社记者
一直以来,传染病因其高传染性可以引起大范围的人群感染,给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请问,在近十年中,各类传染病的发病趋势如何?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副局长
雷正龙
谢谢你的提问。从2012到2021年十年间,我们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环境的改善,健康素养、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应该说我们国家的传染病防控能力不断提升,各项防控政策不断落实落地,所以说传染病防控效果十分显著。我们对27种甲乙类法定传染病进行了持续监测,报告发病率显著下降。2012年,中国内地27种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总共报告3,216,932例,报告的发病率是238.68/10万。到了2021年,27种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是2,711,785例,报告发病率是192.58/10万。所以,2021年相比2012年下降了19.3%。其中几类传染病,我给大家归归类,一个是肠道传染病,2021年报告的发病率为7.42/10万,较2012年下降67.9%。呼吸道传染病,2021年报告发病率是48.18/10万,较2012年下降35.6%。呼吸道传染病大家印象很深了,我举个例子,以前常见的儿童发热出疹疾病,就是麻疹,现在降到非常低的水平,2021年我国的发病率是0.039/10万,现在很少见了。还有血源及性传染性疾病,2021年报告发病率为131.03/10万,较2012年下降3.7%。但是我跟大家想谈的是,传染病防控率的下降跟传染病防控的落地落实有关,一旦防控措施一放松,那就可能反弹。我有时候想就像个盖子,底下一锅开水,上面是个盖,按不紧,开水的蒸汽有可能把盖给翻开,所以我希望大家还是要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把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压实到位。谢谢大家。
中国社区报记者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很多人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请问,国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的心理干预方面是否有针对性的措施?此外,因疫情防控需要集中或者居家隔离的,封控期间是如何做好心理调试的?谢谢。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陆林
谢谢记者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近十年来,我们国家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干预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建章立制的过程,现在国家有《精神卫生法》、《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这些法律和制度都规定了对突发事件开展心理救援的工作,也包括新冠肺炎发生以后,我们的社会还有民众心理健康的预防干预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以后,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还有多个部门发布了针对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等人群的心理疏导工作方案8个。各个地市也做了不少工作,比如上海、江苏专门针对精神卫生工作制定了地方的一些条例。
凤凰卫视记者
一直以来,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都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了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愿景。请问,近年来中国在预防病毒性肝炎方面有哪些具体实践?有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谢谢。
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冯子健
谢谢您的提问。正如您所说,乙肝、丙肝这种病毒性肝炎是我们国家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乙肝和丙肝都是经血传播的,为了有效的控制乙肝和丙肝的经血传播,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不断强化医疗卫生机构院内感染防控,全面落实采供血机构血液乙肝、丙肝病毒的筛查监测。这两种肝炎的经血和经医源性感染所致的新发感染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
健康报记者
我们知道,2021年6月份世卫组织认证中国实现了消除疟疾的目标,想请问在消除的过程当中,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哪些经验可总结?另外,中国实现消除疟疾对于全球疟疾防控来说有哪些深远的意义?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副局长
雷正龙
疟疾曾是我国危害严重的虫媒传染病之一,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流行历史。上世纪50年代,我们国家有1829个疟疾流行区县,每年发病人数最高达到三千万,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采取了病例和媒介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人、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等措施。我国疟疾防控经历了重点调查与防治、控制严重流行、降低发病率、巩固防控成果四个阶段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到了2010年以后,我们制定了《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细化了工作方案,提出了“线索追踪、清点拔源”的策略和“1-3-7”工作规范,“1”是病例诊断后1日内报告,“3”是3天内完成病例复核和流行病学调查,“7”是7天内完成疫点调查和处置。2016年,我国报告的最后一例本地病例在云南。2017年以后,我国再无本土原发感染疟疾病例报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我国2020年实现了消除疟疾的目标,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派专家来我国开展现场评估,实地考察了云南、海南、安徽、湖北等地,2021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我国通过消除疟疾认证。
红星新闻记者
提到地方病,容易想到包虫病、大骨节病等,包虫病还有一个可怕的名字叫“虫癌”,这些疾病曾经困扰四川的发展,想请问徐主任,四川在多轮攻坚行动中,有哪些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如何保持低水平流行?谢谢。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徐斌
谢谢您的关心和提问。大骨节病俗称“柳拐子病”“骨节风”“水土病”,患者站立不直、行走不稳,身材矮小,关节粗大,甚至终身残疾,丧失劳动力。四川作为大骨节病防治的重点省份,2008年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四川省在阿坝州实施了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形成了“发展、防病、稳定”的四川模式。2012年以来,全省无新发病例,2015年达到了消除标准。
中新社记者
今年来像抑郁症这样的精神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受到了大众关注,想请问在国家层面我们采取了哪些干预措施?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我们应该如何去预防和应对?谢谢。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陆林
谢谢你的提问。近年来,我们社会对抑郁症的问题非常关注,抑郁症的患病率有一定上升的趋势。在我们国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因为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工作节奏的加快,还有一些灾难性事件的发生,比如新冠肺炎,这些不确定性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也会增加抑郁症的患病率。第二个大的方面,主要是我们国家,我们的老百姓对抑郁症的认识提高。过去我们可能觉得抑郁症不是个病,或者对它不了解,不治疗,甚至当其他的病治,很多人可能觉得身上不舒服,当成一些胃病、心脏病、头疼病治,其实很多可能是抑郁症。我们普通百姓对这方面的认识增加了,感觉到抑郁症的患病率增加了。其实我们国家的患病率跟发达国家比还是要低一点。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谢谢陆院士。由于时间关系,最后再提两到三个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此前血吸虫病一直困扰我国长江流域以及南方的很多群众,请问近年来我国在推进血吸虫病防治方面有哪些进展,为实现消除血吸虫病这一目标,还将采取哪些务实行动?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副局长
雷正龙
谢谢您的提问。血吸虫病在我国也有很长的流行历史,据记载有2100多年。在民间血吸虫病又被称为“大肚子病”,主要是因为这个病晚期的时候会出现肝腹水、肝硬化等,很难治愈。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累计报告的血吸虫病患者1160多万人,病牛120万头,严重影响了人民健康、社会经济发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就是当年血吸虫危害的写照。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谢谢雷局长,我们提最后一个问题。
中国人口报记者
我们知道艾滋病病毒会攻击人体免疫功能,危害很大,请问过去十年国家在艾滋病防控方面取得哪些进展?治疗成功比例怎样?谢谢。
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冯子健
谢谢您的提问。艾滋病是我们国家传染病防控的重点传染病,各地各部门都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两个“五年”行动计划和遏制艾滋病传播“六大工程”,这些防控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刚才五位嘉宾向大家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重大疾病防控工作的进展与成效,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也回答了各位媒体朋友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