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要求提高30分钟内就诊率,这么做让门诊大厅不再拥堵
发布时间:2022-08-29 来源:健康界
门诊,是患者治病就医的第一道关口。
流程不畅、手续繁琐、环节众多、等候时间长等,患者在门诊就诊过程中的遇到的各种不畅体验,正是各大医院不得不解决的棘手问题。
2022年6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医疗机构门诊质量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提高患者到院30分钟内就诊率,引导患者有序就诊,减少院内等候时间,减少人员聚集。
要想改进门诊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首先要做好患者流管理。分析门诊患者流量,探寻运行规律,缓解高峰压力,缩短患者等候时间,这对促进门诊精细化管理、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有很大帮助。
拿「热闹」的儿科门诊或儿童专科医院举例,陪同孩子就诊的家长少则两人,多则6人,这对医院门诊的患者流量管理是很大的挑战。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为优化门诊就医流程,力图对门诊患者流量进行科学化管理,这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现状分析
医院认真分析了2020年上半年门诊患者流量数据,总结出患者就诊习惯。结论如下:
1.门诊各科工作量
医院统计出2020年上半年各专科门诊工作量(如下图),要求门诊部可根据各专科工作量及业务需求,合理调整和分配医疗资源,并加大力度扶持需求高的专科。

阶段二:优化措施
该医院根据其实际情况和问题现状,针对医生出诊、门诊资源、精准预约以及门诊监测四个方面做出了以下改善方法:
1.科学安排出诊
合理配置门诊医生人力资源,依据时间分布指数,重点针对上午就诊流量高峰,增加出诊医生人数,提高门诊工作效率。
测定门诊号源的基准值,对每位医生的开放号源进行设定;在高峰时段,医生可适当加号或延长工作时间。
实行弹性工作制,各服务窗口及科室在季节高峰时期实行「早一早、延一延、中午不休息」的工作模式,每天保证各科有足够的医生看诊,保证患者当日完成全部诊疗过程。
2.合理安排门诊资源
医院根据对门诊流量及季节分布的监测数据,实行弹性排班。在高峰季节和时段,增加挂号、收费、采血窗口及医技人员,必要时调整工作时段;导医主动引导患者使用门诊自助挂号缴费机,减少窗口排队。
超声、放射、心电图、内镜等实行分时预约检查,住院和门诊错峰作业;门诊护士实行按需设岗,增加机动护士,繁忙时段及时调配护士到岗支援,门诊志愿者服务队有效做好各项辅助疏导人流工作。
3.做好精准预约
根据门诊流量月分布指数的变化,及时调整科室医生排班。各专科增设专病门诊,错峰就诊。在高峰月份,严格控制医生的停诊、换诊,合理调整或减少医生的休假、外出等,保证有充足的医务人员为患者服务。
4.建立门诊监测预警系统
门诊数据分析系统实时监测就诊流量,建立门诊预警机制和多部门联动机制。利用患者流量监测系统,时时监控各区域就诊患者流量,设定流量阈值。
出现预警时,增加服务窗口数,加强对就诊患者的疏导,保卫处增派保安加强区域巡回,同时门诊办联系相应科室负责人或科主任,请求派医生增援,协调安排好机动诊室。
门诊办每季度对全院流量监测情况进行总结,根据情况进行改进优化,对流量预警发生次数较频繁的科室提出建议,督促其改进。
总结
对医院门诊患者流量进行监测,从中找出一定的流量特点,对合理安排工作人员、进行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科学管理力度,具有直接的参考作用。同时,门诊患者流量分析也是医院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可为门诊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提供理论依据。